热点新闻
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研究成果>>正文
《说文》“旁”字“阙”试考
2021-06-01 22:21 杜丽荣 

《说文》“旁”字“阙”试考*

 

杜丽荣 **

 

 

<目录>

 

1. 引言  

2. 前代学者对“旁”条“阙”字产生原因的看法不同

3. 前代学者对“旁”条“阙”字所指的理解不同

4. 前代学者对“旁”条“阙”字的进一步解说和补充

5. 现代学者对《说文》“旁”条“阙”字的解释

6. 从字形演变角度阐释“旁”条“阙”之由来  

 


7. 结论

 

 

1. 引言


 

今传世大徐本《说文解字》除了��……古者城阙其南方谓之��”、“月,阙也”、“䂬,……《春秋传》曰:‘阙䂬之甲’”和“阙,门观也。”1 4 “阙”

字意义明确外,尚有 43 “阙”字2,用于表示说解文字构形时不明其所指。这“阙”字首见于“旁”字下,正确理解该“阙”字,不但对理解《说文》全书体例、准确把握全书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汉字发展史。

大徐本 ,溥也。从二,阙,方声3) 小徐本 ,溥也。从二,方声,阙4)

“旁”条“阙”字大、小徐本存有分歧,大徐本“阙”在“方声”前,说明“阙”的是对字形的进一步解析“从二(上”和“方声”之间有所缺失;小徐本在“方声”后,则字形解析已完,所“阙”乃字理阐发,即字形解析与字义之关联。可见,分辨清楚“阙”在“旁”条中的位置,到底是在“方声”之前还是



 

 

*中国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隋唐四大类书引《说文》研究”(14YJA740008)相关研究成果.

**中国山东大学(威海校区)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

1) 许慎《说文解字》第 111141194248 页。

2) 严可均、姚文田《说文校议》谓 46 处,其中羼入了小徐本内容;我们据大徐本核查,当为 43 处。

3) 许慎《说文解字》第 7 页。

4)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第 2 页。


之后,对正确认识“旁”字极为重要。后代各家对“旁”条“阙”字的理解亦多有不同。下面我们先梳理清楚各家说法,然后考辨“阙”在“旁”条中的位置情况。

 

2. 前代学者对“旁”条“阙”字产生原因的看法不同

有学者认为该条“阙”字乃许书原文,如南唐徐锴“臣锴按:许慎解叙云: ‘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此旁字虽知从上,不知其所以从,不得师授,故云‘阙’,若言以俟知者也。”5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阙谓从 之说未闻也。

李阳冰象旁达之形也按自序云‘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凡言阙者,

或谓形,或谓音,或谓义,分别读之。6清王筠《说文释例·阙》:“许君叙曰: ‘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故书中多署阙字。然许君所自署者,其条有三。一则字形失传也……。”7“字形失传”条所举第一例即“旁”字。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阙者,许公自叙云:‘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此言阙,不知 意也。徐锴本阙在方声下。8

有学者则认为该“阙”乃校者所加,如清严可均、姚文田《说文校议》“‘从二,阙,方声。’小徐阙字在方声下,误。凡言阙者,转写断烂,校者加阙字记之。小徐等指为许语,皆承李阳冰之误也。9不仅“旁”条如此,《说文校议》还认为《说文》其余 45 “阙”字10亦为校者所加。清田吴炤《说文二徐笺异》全引此说11,清张文虎《舒艺室随笔》亦从此说,并补充曰:“然则旁字义许书元未阙。12清郑同知《说文解字商义》更曰“徐本阙出后世,据阳冰已别为说,知唐本早脱误。13

 

3. 前代学者对“旁”条“阙”字所指的理解不同



 

 

5)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第 2 页。

6)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 2 页。

7) 王筠《说文释例》第 494 页。

8)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第 4 页。

9) 严可均、姚文田《说文校议》第 468 页。

10) 只据大徐本则为 42 处。参前注。

11) 田吴炤《说文二徐笺异》第 152 页。

12) 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第一册) 1021 页。

13) 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第一册) 1022 页。


徐锴认为,“阙”是对“从二”理据不得而知的一种说明。《说文解字系传》: “此旁字虽知从上,不知其所以从,不得师授,故云‘阙’。”14 

除徐锴外,各家多从大徐本,认为该条对字形解析未完“从二”和“方声”之间有缺失段玉《说文解字注‘从二阙谓之说未闻也15 王绍《说文段注订补引清吴颖《说理董“阙16说文释·: 下云‘从二方声字在从二之下非字也17各家几乎一致认为“阙”指“ ”中间的”缺乏诠释。

各家均从大徐本以“阙”在“从二”之下,未提及小徐本异文。

 

 

4. 前代学者对“旁”条“阙”字的进一步解说和补充

徐锴以东汉许慎“虽知从上,不知其所以从”,乃补释曰:“臣锴试妄言之,以为自上而,旁达四方也。李阳冰云 ,旁达之形’此言得矣。”18 

清吴颖芳《说文理董》认为 ”上之“乃上、下并省成文,所阙

”为之下部其在古        “变丄之丨丨,而分施于旁”。19王绍兰《说文段注订补》全引此说,云:“‘ 从二’ 补《理董考古文下字别乃上下并省成文亦象四,故央字解云:央旁同意               ,古文旁’补曰《理董》云‘亦从上下并省成文        亦古文旁补曰《理董‘一兼上变丄之丨下之丨,而分施于旁。’”20  

清代钱坫、徐灏、姚文田、严可均、田吴炤诸家皆据《说文》“央”下“央旁同意”,认为此处阙“从人”二字。

钱坫《说文解字斠诠》:“本书央字下云:‘从大,大,人也。央旁同意。’据此则此字中从人矣。21



 

 

14)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第 2 页。

15)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 2 页。

16) 王绍兰《说文段注订补》第 171 页。

17) 王筠《说文释例》第 494 页。

18)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第 2 页。

19) 见王绍兰《说文段注订补》第 171 页。

20) 王绍兰《说文段注订补》第 171 页。

21) 钱坫《说文解字斠诠》第 444 页。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引用钱坫上述说法,并做了进一步阐释和补充:“钱氏坫按钱说是象人正立,象人侧立形。正立居中,侧立在旁。‘央旁同意。古文 ,为奇字人,亦其。然许既曰‘央旁同意’,则于此不当阙其义。且旁训为溥,舍本义而言引申。”22

严可均、姚文田《说文校议》同此说,但表述更为简练,曰“今此当阙‘从’二字。冂部央‘从大在冂之内,大,人也。央旁同意。’许既言央旁同意, 则旁字从人。古 从奇字儿(人,无疑矣23田吴炤《说文二徐笺异引此说24

吴颖芳、王绍兰将其理解为上下交重,盖受《说文》将“旁”字收录在“上”之中,且以其从二(上所误。钱坫、徐灏、姚文田、严可均、田吴炤诸家“央旁同意”将其理解为人(儿虽已窥其门径,但却忽视了“方”实则就是侧大(人,故以其为人(儿)则添足矣。

 

5 现代学者对《说文》“旁”条“阙”字的解释

现代学者基本沿循了前代学者的观点多认“旁”条“阙是指 之说不明。其观点散见于论著的注释,如黄天树先生在其《说文解字通论》第七章“体”中谈“阙疑”时,在注释中云“旁,义为‘溥’,音从‘方’得声。义与音都知道。只是小篆字形中 形不清楚,故阙25或在论述其他问题时旁及此字,如沙宗元先生<《说文解字》阙疑辨补>在“阙字为许慎自署”下举例云“上部‘旁,溥也。从上,阙,方声’王筠认为:阙字在‘从上’之下,是‘ 

非字也段注阙谓之说未闻也段二氏所说甚是许慎依据已发生讹变了的小篆从’之形,不得其解,故署阙字26

台湾季旭升教《说文新证在此问题上与前人有所不同“旁字不同古文形并将其一分为二认为第一“从 从方第二种字(声化为(声母簋把方形和凡形结合又在上部加一短横“秦文‘凡

22)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第 130-131 页。

23) 严可均、姚文田《说文校议》第 468 页。

24) 田吴炤《说文二徐笺异》第 152 页。

25) 见《说文解字通论》第 243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版。

26) 见《古籍研究》2001 年第 1 期。


形讹为‘用’形,小篆便是由这一写法讹变而来,与新嘉量同形。《说文》误以为从(上),方声‘凡的部件讹成无法辨识 只好‘阙’。

27季先生认为《说文》“旁”字之“阙”乃“凡”之讹。需要注意的是:季先生

2002  年版说文新证认为中的”为声化从凡 20042010 年出版《说文新证却认“从。前后“旁字理据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但季先生对这一重要改动未做任何交待而且季先生没有沟通第一字形与第二种字形之间的关系何以第一种字“从 从方而第二种字形“从(声“把方形和凡形结合又在上部加一短横 ”与“凡是何关系?是同一部件的变体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部件?二者为异写字还是异构字?28季先生先后出版的《说文新证》均未就此关键问题进行说明。

季先“从凡之说当源于王国“铜器中其上体为古凡

”。29王国维没有论及《说文》“旁”字之“阙”。我们认为“旁”中“ ”仍不当“凡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同一字的不同变体之间是相通相关的 ”及 ”乃同一部之不同变体。不当一 ,一为“凡,视两个不同的构字部件于省吾先生就通过对其他甲骨文字形的考证推导“从  ,其横画单复本无。甲骨文‘旁’字从 ,也 ”的结论。30季先生若能坚持从第一种“从 从方”出发来阐释相关问题就不会出现偏移。

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专门论述《说文》“旁”字之“阙”的相关文章,亦未见到超越前人的补充论述,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其进行梳理分析,消除分歧, 以便更准确理解“旁”字构形及其发展演变。只有每一个字的具体问题都落实了, 才能真正掌握汉字的理据和系统,进而深入研究汉字学。

 

6. 从字形演变角度阐释“旁”条“阙”之由来

 

 



 

 

27) 季旭升《说文新证》第 38 页,台湾艺文印书馆 2002 年版;又见《说文新证》(修订版) 47 页,

台湾艺文印书馆 2004 年;又见《说文新证》第 44 页,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0

年。

28) 异构字指记录同一个词,形体结构不同而音义都相同的字;异写字指记录同一个词,构形、构意相同,仅仅是写法不同的字。

29) 见刘盼遂<说文练习笔记>,《国学论丛》第二卷第二号,1930 年清华学校研究院初版。

30)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第 411 页。


学者对《说文》“旁”字之“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以为,如欲对此作出较为准确的诠释,当从“旁”字字形的发展演变入手。

“旁”字甲骨 (殷墟文字甲编 二四六四(铁云藏龟拾遗 .

31,其上为,其下为“方”。 ”即冂字,清陶方琦《汉孳室文钞》: ‘旁‘从二然本书‘央旁同意央从大在冂之内旁亦从冂无疑32从上述两个甲骨文字形看亦从冂是可信的33许慎“央旁同意是揭“央“旁二字造字意相同郑同《说文字商义“许君注中凡言两字同意,并指象形相似,会意同伦。34查金文“央”字作 (虢季子白盘35其上亦 其中“大当为会意字《说文释例·同“有谓会意者,……央下云央旁同意谓央为中央故从大其字形正也旁为四,故从大而形36)又《文变例“既央为央,是即以旁为四旁顾央从大大者人也则旁所从之方亦当是人形中央则从大 取大字之形正也四旁从方取方字之形侧也37如此看来“央“旁从冂从人形均为会意字“央旁同意“央字所从“大人之正面形象以人正立冂中表示中央之义,故《说文“央中央也大在冂之内大,人也38”字所从之“方”为人侧身形象,以人侧立边表示旁侧之义《说文》曰“旁,溥也”非其本义。徐灏《说文解字注笺》:《释名》云道二达曰岐旁物两为岐在边曰旁此旁之本义……且旁训为溥舍本义而言引申39当是。

再看“央”、“旁”所从之“冂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释冂》“愚谓冂乃扃之初文也。知者:冂 )左右二画象门左右柱,横画象门扃之形,……冂部云:‘央,中也。从大在冂之内,大,人也。’按人依扃而立,头在



 

 

31) 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甲骨文编》第 4 页。

32) 陶方琦《汉孳室文钞》第 5 页。

33) <释旁>亦曰(旁下从方四方谊也其上从 ,即‘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外之林,林外谓之冂’之冂也”见《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十八期二卷。

34) 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第一册) 1022 页。

35) 容庚《金文编》第 375 页。

36) 王筠《说文释例》第 493 页。

37) 王筠《说文释例》第 411 页。

38) 许慎《说文解字》第 110 页。

39)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第 130-131 页。


冂两端之正中,故央有中义。若冂为远界,则央从冂之义不明矣。40据杨先生说,“冂乃扃之初文”,“央”以人依扃而立、头在正中构形,故有中义。准此,“旁”以人依扃侧立构形,故本义为旁侧。其实“冂   ”义不必如此具体化,“冂   ”即具有一定宽度的抽象空间,不应实意化。只是为确定正面“大

(人与侧(人的位置提供的相对参照物甲骨“央(殷

墟书契菁 .一(殷契遗珠 八三八)41,其上均为“凵”而非“冂42后金、小篆方从“冂,故完全可以将“冂( ”视为标识方位之符号,不一定以郊坰或门扃释之。

“旁在甲骨文中字形已有所变(林泰《龟甲兽骨文字》 .一七. 一五43 中多了一横变成 金文字形亦然(周旁尊 (旁鼎)44。随着字形的进一步演变,在说文》古文中“旁变为                            中之文考       古文旁。             ,亦

甲骨文作金文旁尊作 《说文所从 之变45)迨至《说文》小             ,丁山<释旁>曰旁之 ,一变而为 ,再变而为从 ,小篆更变而为”  

字形的演变造成了对造字意图的重新析解由于不《说文“所从 之变于是认为古文        其上从一至小篆 则进而从二

(上。许慎《说文》“帝”下曰:“古文诸丄字皆从一,篆文皆从二。二,古文上字46)段玉《说解字注“以许说推之亦小篆从二古文一也         亦古文旁李斯改一为二则为小篆47)由于分析构形时 上部之一和上部之二单独析出,其下 便不得其解,只好付诸阙如。我们认为,这就是《说文》“旁”字之“阙”的由来,“阙”当在“方声”前,系指出字形解析方面的缺失又由于《说文对小篆 中间未能析解,故“旁“阙”

 



 

 

40)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第 49 页。

41) 高明《古文字类编》第 29 页。

42) 当然或可视“凵”为倒“冂”。

43) 见《甲骨文编》第 4 页。

44) 见《金文编》第 7 页。

45) 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第 4-5 页。

46) 许慎《说文解字》第 7 页。

47)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 45 页。


当源自许慎,即《说文·叙》所谓“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48  

 

 

7. 结论

从文字的发展推甲骨文“旁”作“    ,最初为会意字,与“央同意(人的侧之形故在甲骨文中可左,亦可右侧  为标识方位之符号,其变体 。随着后代文字形体的演变,

“旁失其,形逐渐讹       )辗“方”声化亦声字。小篆                                       (旁”字已失其本真。故字理不显《说文·上部 “旁”字形二,阙,方被一分为上面”被为篆文,并据以“旁”归入《说文“上部,造成”无法辨识,而付之阙如。

 

<参考文献>

 

 1963),《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

 1987),《说文解字系传》,北京:中华书局.

段玉裁1981),《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说文释例》,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

 1987),《说文解字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严可均·姚文田(2002),《说文校议》,《续修四库全书》第 213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田吴炤2002),《说文二徐笺异》,《续修四库全书》第 228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丁福保1978),《说文解字诂林》(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

王绍兰2002),《说文段注订补》,《续修四库全书》第 213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说文解字斠诠》,《续修四库全书》第 211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说文解字注笺》,《续修四库全书》第 225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季旭升2002),《说文新证》,台北:台湾艺文印书馆.

      2004),《说文新证》(修订版,台北:台湾艺文印书馆.

 



 

 

48) 许慎《说文解字》第 316 页。


      2010),《说文新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于省吾1979),《甲骨文字释林》,北京:中华书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65),《甲骨文编》,北京:中华书局. 陶方琦(清光绪十八年),《汉孳室文钞》,徐氏铸学斋刻本.

 1985),《金文编》,北京:中华书局.

杨树1983),《积微居小学述林,北京:中华书局. 高 明(1980),《古文字类编,北京:中华书局.

商承祚1983),《说文中之古文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26<释旁>,《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十八期二卷.

 

<Abstract>

 

A Textual Research into Que()of Pang() in Shuo Wen Jie Zi(说文解字)

 

Du Lirong

 

There are different explanations of Que()of Pang()in Shuo Wen Jie Zi(说文解字). Scholars not only had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cause of its creation and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its definition, but also differed greatly in the explanations of Que() and in supplement to it since Song Dynasty. This article begins with the form of   Pang( ) on bones or tortoise shells of the Shang Dynasty and on ancient bronze objects and tries to sort out the intention of its creation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Pang’s( ) form, so as to analysis the origin of Que( ) of Pang( ). From the former research, we think the Que() of Pang() is caused by the gradual change of the forms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its Que() comes from Xu Shen (许慎).

Key Words:Shuo Wen Jie Zi, Pang, Que, Textual Research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威海)汉字研究所